这是同德大叔第90篇原创文章
又有一篇文章《如果商鞅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这样,他还会不会去变法?》
被举报了,这篇多字的长文阅读量只有80啊。。。
这已经是被禁的第五篇文章了,以后这些文字都得留个备份。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了小时候听到的一句所谓家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说实话我一开始就不大相信这是我家的,后来读书的时候,才知道,这是苏轼在《三槐堂》中所说的话。
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合着这么多年,这句话不是我们家传的。。。
其实今天主要是想借着这个事情,聊一聊耕读传家这个事情。
说的不一定对,大家看看。
最早知道耕读传家,是读冯友兰《三松堂自述》中所说的,他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
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代代出秀才不但可能而且必要。
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如何理解耕读呢?
“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像范仲淹说:“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并把这句话作为家族的族训。
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又
又如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耕读传家,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也是一个家族东山再起的核心资产
上面说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咱们再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把贾府请出来看看
一个家族财富的上限是什么?权力的上限,决定了财富的上限
如果说真是白手起家,做到一定的规模,这个公司就不是创始人可以把控的了
更不用说像动物园几个动物那种的巨无霸,早就不是前台人物自己的了
为什么?因为权力不够了,罩不住了
贾府这样的家族,是靠着军功起家,在开国之初这样的情况很多,随着朝廷稳定,需要早向联姻和科举转型
不管是和其他大家族联姻,还是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总归是要人来办
没有更多的子孙,怎么去联姻?怎么走科举呢?
贾家在这两个方面虽然有很早的布局,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运气不好,每一条线都断了
联姻,老太君贾母就是四大家族之一史家出来的,另外还有其他几家的联姻,王家,薛家
包括送元春进宫,都是这方面的安排
其他的像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更不在话下
但是其他几家也都江河日下,元妃甚至不明不白的就死在宫里了,这一条线也就基本上断了
再看另外一条线,走科举
本来最有希望的是宝玉的哥哥,李纨的丈夫贾珠,李纨的爸爸是当时国子监的祭酒
国子监是啥?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最高长官,在明代是正四品官,略高于现在的厅级干部
所以说李纨是书香门第,贾珠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个进士,问题是不大的,中了进士外放个散官,然后返京任职,在家族托举下,搞不好做到三品或以上还是很有希望的
可惜了,死的早,有一次宝玉挨板子,王夫人又疼又气,不止一次的讲,要是贾珠在,宝玉这样的打死了也不可惜
宝哥最讨厌的就是“仕途经济”,你让他读书走科举入仕这条路,他根本不在乎,而且他本身也不是做官的材料
这一条线,也就这么废了
也有人说,儿子不行,女婿培养起来也行啊,贾母有个女儿叫贾敏
也就是林黛玉她母亲,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也是苏州侯门公子,当然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人家中的可是探花,外放的官职是巡盐御史,盐务在古代可是肥差
可惜是贾敏和林如海都去世的太早
其他那些纨绔子弟就更不用提了,贾府虽然早早布局联姻和科举入仕,但是很不幸两条线都断了
咱们现在讲,不管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重要的是里子,不是面子,光要面子有什么用呢?
本来就不是高门显贵,只是普通人家,更不用在乎那些外在的面子了,有些朋友不买房子也得买个好车,出门让人看到显得有面子,然后呢?
贾府的败落,就是重面子轻里子,家里一个能打的男人都没有,全指着女人撑着
长此以往,入不敷出,家业凋零,最后抄家的时候,几大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当票
没有人才,注定了家族的没落。
但是贾府就真的没有东山再起,家族中兴的机会吗?虽然可能性很小,总归还是有的
秦可卿在死后托梦给王熙凤,原文是这么说的(看不懂的可以跳过)
凤姐方觉睡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进来,含笑说道:
“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娘,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娘,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只管托我就是了。”
秦氏道:“婶娘,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娘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即如今日诸事俱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无患了。”
凤姐便问道:“什么事?”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
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
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
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
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凤姐忙问:“有何喜事?”
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娘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抛开其他的不谈,秦可卿这段话里面重点提到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多置祭田,一个是多办义学
义学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只要和自己家里有关系的都可以上,江南钱氏就是这么做的
而且在古代,首重孝道,祭祀祖先的田产是不会被罚没的。这样,义学就有了办下去的本钱
即便是家道中落,有这样一份耕读的产业,家族子弟之中,几代之内,总有一两个中举的,这样家族复兴就有了希望
现代社会,在高门显贵之家,还是有这样的传承的,但是在一般家庭,早就不见了踪迹
是一般家庭不需要吗?不是,恰恰是最需要
如果有一两个读书走出去的,不管是做官还是做技术,最好是可以把自己家族的兄弟姐妹聚拢起来,这样家族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化的可能,至少要做一个好的榜样。
孟子讲: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一个家族,想要昌盛不衰,需要提前谋划的几个事情:
一个是可以托底的产业,对于大家族来讲可以是各种基金,对于小家庭来讲可以是一些有型的房产
二个是家族的血脉,我提倡多生,不管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多生就是分散风险,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开玩笑,一般家庭多生了一个孩子,万一很有出息呢,不就等于摸彩票中了头奖了吗,玩笑归玩笑,血脉是关键
三是重视教育,我们看传续数百年的大家族,每一个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江浙,福建,广东一带,更为显著。
所谓耕读传家,不仅是传家,更是兴家,大家都要好好努力。
同心同德分享交流群已经建起来了,有想加入的可以找我报名,日常聊天,分享各种资料,大家可以多多交流,共同成长。一定要先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