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王光宇:我的脉诊方法虽简单,但到目前为止我对其的探求过程,实不敢言是“一跋而就”,这里有我不断的追求、困惑、痛苦和辛酸,也有逐步取得进展后的兴奋和再深入融会贯通后的欣悦。可以说我的脉诊方法虽好,但却来之不易。本文作者将对于王光宇对于脉诊从感兴趣到精通逐渐摸索出的精准脉诊的过程分享给大家,了解王光宇的脉诊探求之路,让大家也感受出脉诊的神奇与魅力。我的脉诊探求之路探索与发现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老伴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对!我感到的就是一止复来。“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濒湖脉学对涩脉的描述又发展了人们对涩脉的不同感受。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那么到底什么感觉才能简洁真实地确定涩脉呢?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些感觉并不正确呢?顺动脉血流方向我最先和直接感受到的是涩脉初始轻慢到逐渐加快,最后似乎加重突停,接着是低烈度的不同程度的回弹。这种回弹,似乎是奔腾的水流遇到大小不同阻碍而反流,而随着反流距离长短可大致估计病情的轻重。如点涩以下往往子宫肌瘤不大,或大多为输卵管阻塞。点稍涩时子宫肌瘤或者附件囊肿通常在cm以下,稍许涩则在~3cm等。单侧点稍涩以上多为对应一侧卵巢囊肿,双侧脉均为点稍涩以上多为子宫肌瘤或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较少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和双侧卵巢囊肿。这种“一止复来”的脉感,让人容易感受且可初步探知病灶的大小,其他脉感就往往只能定性而难定大小。由于患者病情的长短,身体受损程度的轻重,细而迟的感觉有人并不存在。《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又是至理名言。因为涩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沉心屏气的去仔细搜寻是难以察觉到的。此时还必须将同时按在寸关尺上的三指置于脉感最强处(总按)才能准确地感受。稍抬手指(举)就感觉不到了。由于这些感受,我制定了探知涩脉的手法:总按决定涩脉的脉度,单按决定涩脉的部位。当然涩脉并不是只用来诊断妇科某些疾患,譬如心肌梗死、脑部梗死发生前后就有了涩脉的出现。例如我地某钢窗厂职工杨师傅,找我诊视时就有较重的涩脉出现,我叮嘱他服药后一定要同时检查血脂和血黏度,并注意检查心脏功能,否则存在突然心肌梗死之可能。杨师傅服药五剂后因嫌中药太苦,放弃了治疗与进一步检查。一个月后的某天,晚饭以后,他因突发心梗,死在沙发上。因此仔细地探摸脉象往往能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天看百多人的中医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中医先生”难以达到的。对于弦脉的研究,按基本脉学书上对弦脉的描述简言之为:“弦脉主肝”,而其对脉象本身的描述太简单。没有老师指引,我根本感觉不到,切脉诊病那真是不可想象的,我敢于伸出手来切脉,不断地摸,不断与临床上病人的不适感觉对照,终于我逐步摸到了一些规律。我对弦脉的认定,是从胃溃疡开始的。很多被西医检查出来的胃溃疡患者,服用我开的胃溃疡中药粉剂治疗而愈,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我发现指压右关中取再略下压时,果然出现左右弹的现象,而右弹的感觉强烈者绝对是胃溃疡。但是有人右弹感觉并不是很强,而有胃部轻微痛感者,钡剂或胃镜检查多为糜烂性胃炎。反之左弹(近心端)而右不弹者绝对没有胃痛感觉,这就使我认定了下述规律:1.中取后指肚继续下压至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病脉会出现左或者右,甚至双侧跳动,此时定为弦脉是可行的标准。.随着两侧轻重不同力度脉的跳动,病情轻重不同,甚至性质、病种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我认为这不同的力度就是将脉诊细化,标准向现代诊疗技术靠近,并能不断重复,被现代仪器、实验证明的关键。我试着为它定了一个名—脉度。简单说吧,右关左弹为胃炎,很轻的点点弦、点弦多为浅表性胃炎,再重则为充血性胃炎,反之右弹者病情加重。在右关弱沉脉度在右点稍弦以上者即是胃溃疡。在胃溃疡的脉度上单按时又同时出现涩脉,这通常就是胃癌病人的脉象了,这也印证了“大小单双有重轻”。这种研究所得结果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触类旁通地去摸索、求证,进展就越来越快了。譬如说寸脉:“寸弦头痛膈多痰”。左寸右弦脉度在点弦以上时病人多有头痛的感觉,而左弦脉度再强也不会头痛。当左寸右弦脉度不重,但有涩脉出现时,头痛就一定会出现了,此时不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就是头部出现了占位性病变。另外,“膈多痰"则对应在右寸反映了,与左寸一样。“膈多痰”的现象,必须是在右寸右弦出现,脉度在点弦以上。稍细划分,点点弦多为有咳嗽现象。“痰"有时有,有时咳嗽而不带痰。点弦时痰增多,但多在支气管炎或轻微肺炎状态时。点稍弦以上时大多就成了肺炎了。点稍弦及其以上脉度就会发现轻重不同的肺结核病灶了。在此脉度的基础上,若单按出现不同脉度的涩脉,轻者就有可能为肺癌的早期前兆状态,稍重则多已为肺癌。成就与差距我根据先人的脉诊著作,加以领悟,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印证、再理解。我在临床中,采取切、望、闻、讲、问五诊合参的办法,并将西医有关知识揉人其中,将患者疾病归纳成西医的病名,然后向病人讲述他所患疾病及其应有的症状。对需要确诊的较重疾病,医院作必要的仪器和实验室检查。在今年治疗的病人中有多人是我去年切脉发现为子宫肌瘤,但阴道B超未查出,今年复查又查出来的。其中一个人有子宫肌瘤个,一个为3.cmx3.1cm,另一个为.cmx.1cm,内行知道,这绝不可能是在一年内形成的。这也说明咱祖宗发明的脉诊技术,哪怕到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不失为先进的诊疗技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即便是内科疾患,诸如糖尿病等的脉,我还没有探索到。.因为尺部所辖范围广,它应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下肢。往往导致首诊不问诊前难以确定大肠小肠疾患,这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3.虽然我们的脉诊方法简单易学,又容易和传统脉诊相结合,但是对某些疾病的精确诊断方面,和某些人士的方法比,我们还存在差距。展望与设想中医的脉诊技术源远流长,但时至今日会者越来越少了,少到很多学中医的人都不精通脉诊,甚至不相信脉诊。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在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去发挥集体的智慧、个人的作用呢?1.继承和发展中医脉诊,我们有雄厚的民族传统基础。作为世界传统医学一部分的中医及其脉诊,在我国已发现、发展并用于实践几千年了。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积累、提高了中医脉诊的手法,认识了脉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自然规律,并使之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中医的实践。《脉经》、《脉诀》、《濒湖脉学》等,都是中医脉诊的精髓,它是我们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感到自豪的宝贵遗产。尽管现时能真正切脉的中医高手越来越少了,但是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他们就是中医的火种,只要后继者能认真熟读经典的脉诊书籍并经他们点拨,一大批能真正学成传统脉诊的高手就一定会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出现。随着中医带传的有效发展,中医的前途必会大放异彩!.传统的中医脉诊在现代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多少学子既向往,又很想学习。但是苦于没有人手把手的教而始终遗憾。有些人便放弃了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走上了“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歧路。造成了中医临床效果越来越不好,便丧失了对于整个中医学的信心,从而产生了“中医不能治病”的念头,放弃中医,从事西医,使得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中医接班人,却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医掘墓人”,这就使得恢复有效的中医技能教学成为当下的当务之急。3.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宝藏,民间有很多确有所长的中医人才。他们有的是家传,有的是自研。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批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有一个发挥他们光和热的舞台。5.中医脉诊技术的普及和精深化,必然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医、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他们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效果,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也能带来患者的信任和拥护。“打铁还需自身坚”,中医人只有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将我们的中医学发扬光大。我坚信,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天晴小允排版/天晴小允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节选自王光宇的《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师录》,由天晴小允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