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概述
年,中医妇科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大潮下,继续发挥中医妇科优势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流派研究、名医经验传承、常见妇科病、疑难病的中医药研究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兰州召开,就中医妇科学医、教、研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04
妊娠期绒毛膜下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舒荣梅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当归散治疗早孕合并宫腔积血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服用当归散加减(当归、川芎、淮山药、白术、黄芩、仙鹤草等),服至8周;对照组30例服用黄体酮胶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66.7%(20/30)(P<0.05),两组治疗后孕酮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黄碧欣将62例绒毛膜下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予寿胎丸加失笑散(桑寄生、菟丝子、续断、阿胶、蒲黄、五灵脂等),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经治14d,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05
中医药干预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
方莉等将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辨证属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法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颗粒(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陈皮等),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34/40),总满意度92.5%(37/40),优于对照组62.5%(25/40)、70.0%(28/40)(均P<0.05)。
徐美芬等将6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肾提气方(吴茱萸、陈皮、肉苁蓉、补骨脂、金樱子、黄芪等)联合家庭盆底肌训练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66.7%(20/30)(P<0.05);治疗后6个月、1年,两组ICI-Q-SF评分、1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I-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3.33%(1/30),对照组33.33%(10/30)(P<0.05)。
刘敏等将例非脱垂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1例。A组常规随访,B组进行盆底肌肉锻炼,C组运用益气升提法,即内服补中益气丸联合穴位艾灸(气海、关元、百会穴),D组联合运用B、C组方法,随访1年。结果,A组术后阴道前后壁Aa、AP、Ba、BP点较术前呈进行性下降趋势(P<0.05),B、C、D组各点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B组与D组对于预防各点下降效果相当,且优于C组(P<0.05);A组及B组中术后C点测量值较术前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C、D组术后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且D组优于C组(P<0.05);A组术后盆底肌肉肌力较术前呈进行性下降趋势(P<0.05),C组在术后9、12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及D组术后9、12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且D组效果优于B组(P<0.05);A组术后性生活评分较术前呈进行性下降趋势(P<0.05),B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在术后12个月及D组在术后9、12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且D组效果优于C组(P<0.05)。表明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是引起阴道松弛、降低盆底肌肉肌力及性生活质量,术后早期给予盆底肌肉锻炼及益气升提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或延缓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06
网络药理学研究
欧阳栋等运用网络药理学策略研究补中益气汤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作用模式。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平台获得了补中益气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利用genecard数据库获得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相关的靶基因,结合两个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有效分子和作用靶标,构建补中益气汤的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图,进行了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
缪绿妍等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释盆炎合剂(女贞子、大血藤、川楝子、土茯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运用TCMSP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查找4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利用DrugBank数据库检索作用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数据库;在PubMedGene数据库中检索疾病相关基因,通过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数据库对获取的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盆炎合剂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图。结果显示,盆炎合剂中有效成分17种,相关作用靶点8个,涉及9条信号通路。表明盆炎合剂主要通过抗炎,结缔组织生成,调控免疫系统,调节机体内分泌的相关靶点和通路,起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
赵彬鑫等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佛手散(当归、川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成分及作用靶点,探讨其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以及相似性集合方法数据库SEA筛选出佛手散14个活性成分及其个靶点,同时通过疾病数据库获取子宫内膜异位症靶点共靶点,选取共有的37个靶点及其邻居节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靶点”核心网络,筛选出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将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GO分析表明佛手散参与体内多种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靶点参与PI3K-Akt、MAPK、HIF-1、Estrogen及TNF等条信号通路调控。分子对接发现,6个佛手散活性成分(豆甾醇、洋川芎内酯A和β-谷甾醇等)与9个关键靶点(EGFR,ESR1,TNF,Bcl2及p53等)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佛手散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
陈思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宫外孕Ⅱ号方(丹参、赤芍药、桃仁、三棱、莪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蛋白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分别获取宫外孕Ⅱ号方中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并构建化合物-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注释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经过数据分析,认为宫外孕Ⅱ号方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抗炎、拮抗雌孕激素,以及改善微血管循环,促进血管生成,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状态,达到治疗异位妊娠的目的。
姜洋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羚羊角散(羚羊角、独活、防风、当归、川芎、茯神等)治疗子痫的作用机制。通过NCBI基因数据库获取个子痫相关基因及妊娠子痫首选药物硫酸镁的6个作用靶基因,采用David工具对子痫相关通路进行分析,采用软件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预测羚羊角散及硫酸镁各自的作用靶点,通过挖掘组分间关系,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羚羊角散及硫酸镁的核心靶点及靶通路。经数据分析,认为白介素受体、S蛋白家族靶蛋白为核心靶点,化合物起作用的潜在信号通路是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可能为子痫发生发展的重要靶通路,也是决定羚羊角散临床疗效的关键。
赵志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当归芍药散活性成分31个和个靶标基因,使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慢性盆腔炎靶标基因个,借助STRING在线数据库得到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作用靶标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活性成分-作用靶标-通路”网络。将获得的作用靶标输入到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当归芍药散活性成分的基因功能主要表现在药物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节、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其主要作用与TNF、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
苏真真等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散结镇痛胶囊(三七粉、龙血竭、浙贝母、薏苡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的活性成分群和分子作用机制。将散结镇痛胶囊的入血成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相关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取对接得分较高的分子与靶蛋白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分析网络特征。结果显示,散结镇痛胶囊中的6个成分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的87个靶点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表明散结镇痛胶囊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细胞侵袭、凝血系统、平滑肌收缩、神经激素调节等靶点,来抑制子宫内膜的血管形成和血液循环、子宫平滑肌收缩、免疫炎症反应以及雌激素分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等病证的目的。
刁翰林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三七-茜草药对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多成分、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并采用IUD出血大鼠模型验证三七-茜草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核心网络共有个节点,条通路,GO富集提示有11个生物过程条目、10个细胞条目、10个分子功能条目,KEGG富集提示主要有4条生物通路,分别为癌症途径、雌激素信号通路、细胞周期途径、内质网中蛋白加工途径。表明三七-茜草有效成分可减少雌激素的结合并发挥雌激素部分作用,平衡细胞凋亡与增殖、改善细胞周期,抑制黏附与侵袭力异常增强细胞的增殖与浸润,来降低出血倾向并止血。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TXA2、PGI2、PAI-13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且IUD模型组低于SQ-IUD组(均P<0.05);SQ-IUD组、LR对照组、IUD模型组TXA2/PGI2比值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均P<0.05),3组间无显著差异;SQ-IUD组、LR对照组t-PA均空白对照组、IUD模型组均降低(均P<0.05)。表明三七-茜草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促凝来止血。
吴丹等通过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红I号”灌肠液(艾叶、茯苓、赤芍药、牡丹皮、炮姜、鸡血藤等)通过直肠给药方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收集符合寒湿凝滞证辨证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28例直肠给药(“红I号”灌肠液ml)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另选择5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同时于第1、5、10、15、20d收集患者的粪便样本并获得粪便菌群DNA。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或与疾病有一定相关性的标志物,从而分析药物的吸收功能、代谢功能以及生物利用度等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用药第20d的粪便代谢表型与其自身对照组的最远,且与健康对照组最近。表明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状态下肠道代谢物种微生物的丰度紊乱,中药“红I号”可改善患者的物质代谢紊乱。
吴润莲参考《中国药典》(年版)对份中成药说明书中妊娠妇女用药标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慎用与禁用药材分别为60种、26种,“用药禁忌”项标注与所含中药材相符的说明书仅34份,不含妊娠禁用、忌用及慎用药材却有禁忌标注的说明书有51份。建议尽快建立妊娠禁忌标准,规范中成药说明书,并加大监管力度。
(撰稿:余庆英邓咏诗纪淑玲陈漫双审阅:罗颂平)
编委简介
罗颂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广州中医院妇儿生殖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兼妇科分会名誉主委、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副主委,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医药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围产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其前身为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至今已连续编撰出版37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两部分,行政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