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T目前是市场主流变速箱,ZF、爱信、通用以及福特先后投产了新技术,但更多的档位换挡冲击更小而且高速油耗更为经济,在两年之前8AT只属于合资车,在技术壁垒无法突破之时自主品牌只能用6AT变速箱。
倒也不是说不好,技术封锁过为严重只会导致自主品牌被迫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主儿站出来撕开封锁的铁丝网。
两年前,盛瑞8AT第一代产品落地成功,它打破了自主技术为零的窘境,从0到1的转变相当困难。
而现在盛瑞之后,此前常年吸取三菱技术的东安也发布了自己的8AT变速箱,这台全新变速箱是在此前的6AT基础上研发而来,相比于东安6AT其通过增加一组离合器来实现档位的增多计划。
在宣传上东安是这么扩散亮点的“8AT设计采用粉末冶金材料行星架、电子泵内置的方案,大幅减小整机成本;采用小排量油泵,大幅减少变速器损失,提高变速器机械效率。”
给大家翻译一下“我们的8AT很强,大家可以放心用”。毕竟没有人会说自己的产品不好,8AT是落地了,但在我看来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实用意义。
有人说8AT的落地标志着国产变速箱进入新的领域,它不再使国产车受限于外资,打破ZF以及爱信的技术封锁,将会大大推动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
理论意义上来说,没错。但有一个问题,有多少车企会放弃成本更低而且更为可靠的爱信?
可靠性成为最大质疑
变速箱内部需要油压来工作,好的变速箱一定要有足够高的精密度以及咬合度,这样才能保证寿命以及可靠性,爱信能在过去十年中鲸吞AT半壁江山靠的不是一个低售价,而是出色的可靠性以及耐久性,双重因素促成的口碑保证了极为出色的稳定性。
在这点上,全新落地的东安8AT能有多高的稳定性,谁也不得而知。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动力总成从来都不是单方面考虑出色与否的标准,如何能把变速箱以及发动机更好的配套工作才是评价动总的根本,为何自主品牌搭载爱信AT变速箱依然顿挫感依旧,如何匹配是关键。
且抛开东安8AT可靠性的疑问,自主品牌有几个能做好动总匹配工作?吹嘘多年的奇瑞动总,你上手瑞虎8自动挡车型就知道自主品牌的瓶颈,根本在于无形技术的适配上。
不信?你回首看此前搭载盛瑞8AT一代变速箱的车型,当年号称首台国产8AT的陆风X7,变速箱降档冲击大,低速跟车顿挫感强,一脚油门踩到底变速箱不知道升降档,而且不仅仅匹配上的问题,变速箱漏油问题也相当严重。
当年第一批当小白鼠的人也算是敢吃螃蟹,现在被螃蟹扎嘴不知道还能不能讲出怨言。
即便是进化到二代的盛瑞8AT,在首批捷途X70上的表现也不甚很好,当然考虑到工艺的提升以及新车的公里数原因,目前盛瑞8AT(二代)还未出现变速箱漏油问题,但依然不少消费者表示,顿挫、换挡逻辑问题依然存在。
东安6AT还没有大批量装机投放市场,8AT已经落地成功,其实市场的意愿非常强烈,目前变速箱市场已经全球化,爱信、摩比斯以及ZF变速箱种类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自主盲目研发AT变速箱并不是一条正确之路,与其自主研发质量不够出色的AT变速箱,倒不如在匹配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