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只有多年的历史。公元9世纪前,在东欧平原上,居住着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到公元9世纪,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结成一个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到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陆续征服周围的俄罗斯各公国,第一次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介于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伊凡四世于年自称全俄罗斯沙皇,国名由“莫斯科公国”改称“沙皇俄罗斯”。从16世纪中叶第一代沙皇到20世纪初的末代沙皇,都不断地向外扩张领土。 沙俄在欧洲地区的扩张 沙皇俄国于16世纪中叶征服了喀山汗国(年)和阿斯特拉罕国(年),控制了伏尔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17世纪中叶,它又通过武装侵略和其他手段,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地域。17世纪末与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为进一步争夺欧洲,急于打开通向西欧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当时通向波罗的海的沿岸地区为瑞典所控制。为争夺出海口,沙俄与瑞典进行了21年的北方战争(~年),打败了拥有强大海军的瑞典,抢占了芬兰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年),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勾结普鲁士、奥地利武装干涉波兰内政,三次(年、年、年)带头瓜分了波兰,夺取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为了争夺南方暖水港和夺取对黑海及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控制权,沙俄女皇叶卡德琳娜又于~和~年间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从第聂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间黑海北岸的大片领土。到19世纪,沙俄同法国展开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激烈斗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时,利用与法国暂时勾结的机会,用战争的手段,于年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并把它变为沙俄的一个省。于年,又从摩尔达维亚公国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年沙俄打败了拿破仑后,夺取了整个波兰。通过对伊朗的战争,兼并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区。又通过~年对伊朗的战争,夺取了亚美尼亚的一部分。经过~年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库班河以南里海东岸的大片土地。年又从土耳其于中吞并了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 到年,沙俄的最西边界包括:北起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华沙大公国),到西南的比萨拉比亚,南部达到前苏联的国界并包括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现土耳其领土)。 沙俄向亚洲的扩张 早在16世纪下半叶,沙俄的武装力量已伸向乌拉尔山以东。17世纪初,已越过叶尼塞河,到17世纪30年代,已推进到勒拿河流域,于年到达鄂霍次克海岸。到18世纪末,进而侵占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年沙俄将这两块地方卖给美国)。沙俄向东部地区扩张的主要手法是以皮货商及哥萨克殖民者为先导,以正规军为后盾,每侵占一个地方,就在河口等险要地方修筑要塞,作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 到17世纪30年代末,沙俄侵略军扩展到清政府管辖的领土边缘。于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军以勒拿河流域的雅库茨克为据点,先后派出以哈巴罗夫和波雅科夫为首的侵略队伍,侵入黑龙江下游达斡尔人居住地区,中国清政府派兵将侵略者驱逐出去。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边界东段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东部的库页岛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 19世纪中叶,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向欧洲扩张受挫,便将矛头指向亚洲,首先是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年,沙俄乘英法联军侵华之机,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胁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境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地区共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强行划归俄国。沙俄又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还违约强占了帕米尔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沙俄共割占了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沙俄向中亚的扩张 19世纪中叶,英、法、俄等大国争夺海洋的斗争日益尖锐。沙俄为了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和争夺暖水港,极力推行“南下政策”。它用欺骗、收买和逐步蚕食等手段,于19世纪中叶兼并了哈萨克各部,并于19世纪70年代,先后征服了浩罕、布哈拉(两者位于中亚的乌兹别克境内)和瓦希(位于中亚塔吉克境内),于~年又侵吞了土库曼,年侵占了阿富汗的库什克堡。 前苏联领土的扩张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依据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承认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波兰的独立,并将亚美尼亚的卡尔斯及阿尔达汉地区还给土耳其。除此之外,到年以前,前苏联的疆界没有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前苏联从邻国取得领土近70万平方公里。年和年,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沙拉古萨摩、贝辰加(贝柴摩)等地区划归苏联。年,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并入苏联版图。又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地区划归苏联。年将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伪图瓦自治共和国,面积为平方公里),并入苏联版图。年,将德国的哥尼斯堡地区(今俄罗斯伪加里宁格勒州)、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地区、日本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地区划归苏联。 前苏联与周围邻国的边界领土变化情况与挪威:苏联与挪威原无共同的陆界,挪威东北端同苏联西北部被芬兰的一条狭长的领土所隔开。年苏芬战争后,苏迫使芬兰把贝辰加地区割让给挪威,并根据“莫斯科和约”苏联取得了雷巴契半岛的西部地区。年9月根据苏芬停战协定,苏联获取了科拉半岛的贝辰加地区,从而使挪威与苏联有了约公里的邻界。 与芬兰:芬兰原为瑞典王国的一个公国,依据年“尼斯塔德条约”,沙俄夺得了芬兰东南部的领土(包括今圣彼得堡、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年,沙俄亚历山大一世通过战争吞并了整个芬兰领土,成立了一个沙皇统治下的芬兰大公国。十月革命后,于同年十二月,芬兰宣布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于年11月爆发了苏芬战争,年3月签订了“苏芬和约”,苏联从芬兰取得了雷巴契半岛、萨拉地区、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市)及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一带的土地,并取得了租借科拉半岛30年的权利。年9月,苏芬签订停战协定,芬兰又将科拉半岛上的贝辰加地区划给苏联。 与波兰:波兰建国于10世纪,是中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它于、及年,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所瓜分,沙俄夺得了大部分波兰领土。十月革命后,波兰独立,根据年“黑加和约”,确定了波兰与苏联的边界。年9月,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同时,其东部(即现在的西白俄罗斯及西乌克兰)被并入苏联。年及年,在苏联的要求下,波苏边界又有了一些变动。 与斯洛伐克:于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年9月,被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所出卖,年3月,被希特勒德国占领。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为苏军侵占。年6月,根据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协定,苏联获取了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的部分领土,把它划入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组成伪外喀尔巴阡州。 与匈牙利有约公里边界。 与罗马尼亚:14世纪,在罗马尼亚地域建立了摩尔多瓦及蒙坦尼亚两个封建公国,后被土耳其统治,年后获取独立。独立前,在土统治期间,经过俄土战争,根据年布加勒斯特条约,沙俄夺取了比萨拉比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年,比萨拉比亚归还给独立的罗马尼亚。于年6月,苏联又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并于同年8月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组成了所谓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把罗马尼亚北部的北布哥维纳(年前属奥匈帝国,年后属罗马尼亚)也划入苏联版图,组成了乌克兰的伪切尔诺夫策州。 与土耳其:黑海沿岸地区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下,18世纪和19世纪,沙俄为争夺这一地区,与土耳其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战争,到19世纪中叶,这一地区几乎全被沙俄侵占。于年,土耳其又将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割让给沙俄。年,根据“卡尔斯条约”,苏联将上述地区归还给土耳其。 同伊郎:外高加索的许多地区,长期为伊朗所统治。在年至年的俄伊战争中,沙俄兼并了格鲁吉亚及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土地,于年又兼并了亚美尼亚,于19世纪末又吞并了土库曼。此外,沙俄和英国于年在伊朗还划分了势力范围,甚而有修筑铁路到南部暖水港的计划(即通向印度洋的计划)。 同阿富汗:阿富汗建国于18世纪中叶。之后,长时期是英俄角逐的对象。沙俄于19世纪末兼并中亚地区,年侵占了阿富汗的库什克堡,形成了前苏联的最南界。年,在俄英角逐中两个大国有意地将东西走向的狭长的瓦汗山区留给阿富汗,成为南下的俄国和北上的英国两个帝国主义的缓冲区。年,苏军再次悍然入侵阿富汗,并迅速占领其全境. 与中国:17世纪前,沙俄还远离中国,与中国没有共同的边界。沙俄从17世纪侵略扩张,通过各种手段及不平等条约,夺去了中国大片领土。沙俄依据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年)及《中俄北京条约》(年),强行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自斋桑泊到霍尔果斯河以西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又依据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年),《中俄喀什噶尔界约》(年)、《中俄科塔界约》(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年)、《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年)又割占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沙俄不仅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吞了中国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进而违约又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在西部帕米尔地区,沙俄违反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的规定,占据了两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东北部唐努乌梁海地区,沙俄策动外蒙“独立”,把这一地区强行变为它的保护国,年唐努乌梁海地区被并入苏联。在东部,黑龙江左岸的江东六十四屯,根据不平等条约,仍确定由中国管辖。年沙俄把它完全吞并。在日寇占领东北期间,苏联占领了黑龙江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黑瞎子岛等许多岛屿。于年,中苏之间已签定了“中苏边境东界约”。 与蒙古:蒙古原属中国的一部分,即中国的外蒙古部分。年,沙俄乘中国辛亥革命之机,策动外蒙王公叛乱,搞所谓“独立”,把外蒙置于沙俄控制之下。十月革命后,外蒙受苏联影响,年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样,外蒙与苏联有了共同边界。 与美国:18世纪末,沙俄越过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相继开垦移民区,设置贸易据点。年,俄国把阿拉斯加(包括阿留申群岛和普里比洛夫群岛)以万美元卖给美国,形成了今日苏美以白令海峡为界的局面。 与日本:库页岛原为中国的领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被沙俄侵占。~年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将库页岛南半部割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库页岛南半部又被苏联占有。千岛群岛是19世纪后半叶沙俄与日本的争夺对象,年为日本全部占有(以日本放弃南库页岛为条件),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联又占有了全部千岛群岛。目前,与日本还有涉及北方四岛的争议。 与朝鲜:苏联与朝鲜原无共同陆界,~年沙俄侵占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后,封锁了中国通向日本海的一切出海口,与朝鲜有了16公里的共同边界。 前苏联的解体及其疆域变化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苏联与东欧发生了巨变,随着“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瓦解,在苏联内部兴起了民族独立浪潮。于年3月,立陶宛带头宣布独立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到年12月,14个加盟共和国脱离了原苏联,只剩下其核心部分——俄罗斯联邦。为了维护之间联系,于年初,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有8国参加,而波罗地海三国及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及格鲁吉亚7国没有参加。 由于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疆界已同欧洲的挪威、瑞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与加里宁格勒州为邻),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蒙古、中国及朝鲜等14国接壤。
摘要:在四百年间,中俄之间共有三次结盟的历史。每次结盟都以一个双边条约作为标志。中俄能够多次结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双方都承担不起更大规模的战争。但中俄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建立结盟,因此两国在同盟内部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邻国、也都是大国。历史上两国曾拥有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至今共同边界仍有公里,是世界上拥有共同边界最长的两个国家。因此,双方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俄历史有过三次结盟,对两国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
中俄两国关系始于17世纪的最初十年。“虽然早在十三世纪蒙古入侵时期,以及十五至十六世纪,从中亚西亚商人和欧洲地理学家那里就有关于中国的某些片断消息传到俄罗斯,但是直到十七世纪,俄国人才仿佛从地理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现中国,因为正是这个时期两国边界才逐渐接近起来”。所以就近现代中国和俄国的关系来讲,直到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才开始建立起来。这样一来,同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这些国家动辄上千年的交往史比较,实际上中国和邻国俄罗斯的关系史是比较短的,只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这四百年的历史却异常丰富,可以用跌宕起伏这四个字来形容。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中俄关系的历史。在17世纪-19世纪上半叶,两国关系基本上以《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加以规范。为什么要提到这两个条约?众所周知,清朝外交实现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的转变,是在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但早在年中国就已经签订了第一个对外条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它由康熙皇帝主导签订,在清朝外交史上是一个创举。《尼布楚条约》已经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条约,涉及到边界、领土、逃人、贸易等问题,说明当时康熙皇帝了解到俄国是不同于周边藩属国家的强国,尝试用条约来规范两国关系。事实上在17世纪70年代,当俄国斯帕法理使团来到中国时,中俄双方已经获取了有关彼此的大致信息,认识到对方是与以往交往国家不同的强国,不可小觑。这是康熙皇帝做出签订条约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用条约来约束两国关系,完全不同于当时的朝贡外交。应该说在这个时期,中俄两国就已经建立了条约外交这一模式,也由此可见当时俄国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尼布楚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译本,图为其拉丁文版本。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邓小平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当时)“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这同样也彰显了俄国对于中国的特殊性。
到了20世纪,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深刻,甚至是决定性的,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走向。对此,可以从文化角度来说明一下。在17-20世纪前的中俄交往中,俄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进入20世纪,在五四运动前后和50年代,中国国内掀起了两次接受俄语文化的高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学指标是,这期间汉语吸收的俄源词加在一起多达1余个,充分显示了俄语文化对中国的强势影响。建国后的中苏关系跌宕起伏,令整个世界侧目,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综上可见,中俄关系史虽然时间很短,但这四百年的历史精彩纷呈,动人心魄。
在四百年间,中俄之间共有三次结盟的历史。每次结盟都以一个双边条约作为标志。第一次结盟的标志是《中俄密约》,于年6月3日签订。第二次结盟的标志是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第三次结盟是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年,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清朝派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为头等出使大臣访问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第一次结盟以《中俄密约》来引导,是中俄针对日本建立的军事联盟,它的起因是俄日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激烈争夺,日本的大陆政策加剧了日本和俄国的竞争。对此,俄国财政大臣(之前任交通大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策划了银行+铁路的远东政策,希望把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与其远东港口联结起来,这导致了日本和俄国竞争的加剧。《中俄密约》签订于年,年正好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这时候的政策是以夷制夷,联俄制日。此时清政府比较亲近俄国,实际上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了这种接近。年,李鸿章就与俄国使节拉德仁进行交涉,要求俄国做出保证,不得觊觎朝鲜领土。双方达成君子协定,通过协商的手段达到了双方的目的。
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其实也希望从中谋求利益,这个时候清政府希望以俄制日,在日本出兵之后俄国能够参与进来。当时俄国的公使叫卡西尼,实际上卡西尼也基本上同意这一要求,并做出了承诺,但是俄国政府最终并没有做出真正出兵远东的举措。
甲午战争之后,三国干涉还辽,俄国因此要求获取报酬。此时,正值年俄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登基典礼,俄借机提出清政府派遣大员前去祝贺。在俄国操控下,亲俄的首辅大臣李鸿章被任命为赴俄大使。实际上李鸿章在前往俄国之前,就已与慈禧太后还有翁同龢确定了联俄制日政策。于是在年6月30日,两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主要的内容是借地筑路,将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海参崴联系起来。这是中东铁路的干线,后来又修建了支线,并在年又签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东路事件时苏联红军掳获的东北军旗帜
此次中俄结盟的后果是什么?一是中东铁路成为民国时期中俄两大悬案之一,延续几十年,直到年才被归还中国。二是引狼入室,导致东北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再直接导致-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之后,东北亚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日本成为远东地区的第一小提琴手取俄国而代之。年中东铁路冲突后,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实力也遭受重创,丧失制衡日本的能力,导致30年代初日本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东北,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灾难。
第二次结盟发生在年,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协定》。这次结盟的一个积极意义是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次结盟在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上的全面结盟,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结盟。此次同盟条约实际上有效期为30年,但是仅仅几年中苏便反目,同盟很快破裂。50年代是中苏蜜月期,年起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年代大论战,年兵戎相见,之后中苏关系进入冰冻期,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缓和。此次同盟破裂的后果,一是对中国和苏联两国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改变了冷战格局,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中国发行于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纪念邮票
关于同盟破裂的原因讨论得比较多,学者们指出了国家利益因素、意识形态因素、领袖个人因素以及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的因素等多重影响。沈志华先生发表了多篇文章专门探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结构性弊病,认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在关系不好之后才发生的,最根本的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结构性弊病在起作用。其结构性弊病是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上下级关系与成员追求平等之间的矛盾,这是它天生的不足。
从中俄历史上的三次结盟,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中俄关系只有四百年的时间,为什么在短短的四百年间就有三次重要的结盟?地缘因素应该是结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中俄拥有漫长的陆上边界,但历史上两国间却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唯一的例外是年的“中东路事件”,双方总共动用了20万一线兵力。俄国还有两场战争是在中国土地上打的,一次是日俄战争,另一次是年苏联出兵东北,但并非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日本。因此,总体来讲中俄之间没有发生特大规模的战争,俄国虽然从中国获利巨大,但俄国对中国土地的攫取多是通过外交手段实现的。中俄能够多次结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双方都承担不起更大规模的战争。由于远东地区远离俄国政治中心,所以两国尽量采取比较灵活的外交手段,当然中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第二,中俄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建立的结盟,因此两国在同盟内部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以看似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例,中苏之间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正是同盟内部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三次结盟最终都走向破裂。
中俄边境上的满洲里国门
第三,在三次结盟关系中,中国付出了惨痛代价。第一次结盟导致了中国东北长期被他国占领,最终导致年的“中东路事件”,这一仗中国大败,张学良的东北军几乎全军覆没。另一方面,苏联虽然成功了,但其在远东的势力也大大削弱。正是因为如此,日本轻易地占领东北,让中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第四,实力的不对等,导致二者在结盟关系中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俄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谋求中俄之间的缓冲地带,包括中国的东北、蒙古和新疆地区。年的第三次结盟,俄国就是为了巩固在远东的势力,当然这次结盟还涉及到新疆问题,要求中国不允许第三方势力介入新疆。而中国对结盟的诉求则更多地是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属于比较弱势的位置。
第五,从中俄结盟中可以感受到两国文化的冲突。冲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俄分属于不同的文明系统——儒家文化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二是在这两种文明中都有一种普世情怀。俄罗斯信奉东正教,早在15世纪伊凡三世大公时莫斯科就曾提出“第三罗马”说,即俄罗斯将成为继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三个罗马帝国来实现全人类的救赎,所以俄罗斯人一直有救世情怀。后来列宁的世界革命理想和第三国际,与俄罗斯的普世情怀应该也存在某种关系。
(本文系叶柏川副教授在“战略圆桌”第三期活动上的发言。原文有删减,经作者审阅刊发。编辑:一行,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叶柏川,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本科,清史研究所博士。代表作《俄国来华使团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若干。
附:俄罗斯(苏联)侵占(含策反)中国领土概况:至一九四五年止,共有五百八十八万三千八百平方公里,占中国全国面积三分之一。1.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2.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3. 一七九零年(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4.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5.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并吞。6.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7.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8. 一八**年(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9. 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10. 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吞并。11.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12. 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于俄帝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13.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帝与英国瓜分。14.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俄帝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15.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俄帝先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16.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俄帝要挟英美订立雅尔塔协定,同年十月外蒙古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苏军亦参加投票)。我政府被迫承认其所谓“独立”。面积有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
(黄色为俄罗斯扩张方向,红色为周边势力进攻俄罗斯方向)
沙俄多年扩张史一.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罗斯地区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前期完成的,即伊凡三世(-5)和瓦西里三世(5-)统治时期。此时莫斯科统一的主要敌手是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
1.吞并诺夫哥罗德公国
伊凡三世一向将诺夫哥罗德视作“世袭领地”,决不容他人染指。
年春,伊凡三世亲率大军征讨,取得决定性胜利,双方缔结了《克罗斯坦条约》,不仅重申了《雅热尔比齐条约》的全部条款(此条约确立了诺夫哥罗德属于莫斯科大公的法理地位),而且迫使诺夫哥罗德失去外交独立,伊凡三世成为诺夫哥罗德的最高立法者和审判者。年将之完全吞并,解散了它的议会,废除了市长,由莫斯科大公直接统治。
诺夫哥罗德问题解决后,特维尔公国成为莫斯科的主要敌手。
2.吞并特维尔公国
年8月,伊凡三世以特维尔王公勾结波兰为借口,亲率大军围困,王公逃至立陶宛,贵族出面投降,特维尔并入莫斯科。
3.完成统一大业
伊凡三世死后,未竟之业由其子瓦西里三世完成。
普斯科夫于年、被立陶宛占领的斯摩棱斯克于年,里亚赞于年先后并入莫斯科,统一大业终获完成。
下图(图1)———年的俄罗斯
二.16世纪的扩张
16世纪期间,俄国主要推行扩张政策,其目标一是通过陆地蚕食逐步扩大领土,二是争夺出海口。
1.囊括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
伊凡四世首先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各蒙古汗国。年出兵15万,攻打喀山汗国,经激战后于同年10月攻陷喀山城,城内男子全部遭到屠杀,妇孺被俘,财物被劫掠一空。
接着又在年灭掉了阿斯塔拉罕汗国和诺该汗国。至此,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尽入俄国版图,为进一步侵入中亚、高加索和西伯利亚地区开辟了道路。
2.向西伯利亚的初期扩张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军事扩张开始于年9月,到年征服了乌拉尔山以东的蒙古人汗国,随后(-)在那里建立了秋明、托博尔斯克、别列佐沃、塔拉和苏尔古特等军事城镇,作为进一步侵占西伯利亚的据点。大约半个世纪之后,俄国的势力向东一直延伸到了太平洋海岸。
下图(图2)———年的俄罗斯
3.西向夺取出海口,偷鸡不成反蚀米
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出海口,伊凡四世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由于触动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瑞典、波兰、立陶宛等国的利益,招致他们出兵干涉,实力不足的俄军连遭失败,加之国内贵族骚动,局势混乱,伊凡四世被迫于年同波兰签订10年休战条约,双方各自放弃所占领土。年又同瑞典缔结停战协定,波罗的海沿岸的科波利耶、雅姆、伊凡格勒和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归属瑞典。结果俄国不但没有夺取出海口,反而丧失了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土地。
三.17世纪的扩张——大规模向西伯利亚推进
17世纪俄国的一个重大特点是急剧的殖民扩张。
继16世纪中叶征服喀山汗国和阿斯塔拉罕汗国后,俄国继续向南部进犯,不断与土耳其控制下的克里米亚汗国发生冲突。
在-年的30年间,俄国的军事边界线约向南推移了公里;而在同一时期,俄国的殖民活动几乎向东方推进了0公里,侵占了从鄂毕河到太平洋沿岸的广大地区。
对西伯利亚的殖民活动主要是由为沙皇服军役的哥萨克进行的,殖民的动机是攫取该地区珍贵的毛皮。当时东西伯利亚各民族多数还处于氏族社会发展阶段,为毛皮的巨额利润所驱使的小股俄罗斯冒险家沿河道推进,沿途大量杀害和俘获土著居民。年俄罗斯殖民者抵达鄂霍次克海,年抵达亚洲东北角。
与此同时俄国冒险家涉足黑龙江流域,开始侵占中国领土,在遭到清王朝迎头痛击后,被迫同意和平谈判。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为中国领土。
下图(图3)———1年东向南向之扩张
四.18世纪的扩张
1.彼得一世时期
经18世纪初的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国力逐步增强,军力逐步发展,有了同西欧强国叫板的资本,最后在北方战争(始于年,长达21年)中大败瑞典,得到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岸的大片领土,控制了波罗的海,获得了彼得一世梦寐以求的“通向西方的窗口”。俄国从偏远地区的穷国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就在这一年,参政院给彼得一世冠以皇帝称号,并改国名为俄罗斯帝国。
下图(图4)——彼得大帝肖像图
2.叶卡特琳娜时期
叶卡特琳娜统治时期,俄国领土大幅增长。
她在-年及-年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中,夺取了亚速海及黑海沿岸地区,兼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并取得了黑海至地中海的航行权。
她还三次参加瓜分波兰,为俄国取得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等地。
到18世纪末,俄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可是由于广大的幅员与强大的军力,它已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了。
下图(图5)——17、18世纪西向南向之扩张
五.19世纪的扩张
1.西部——吞并芬兰
自12世纪后半期即被瑞典统治的芬兰,于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罗斯帝国。
2.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未能阻止俄国扩张野心。年5月,其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规定两国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更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整个吞并,从而获得了海参崴这个远东优良深水港。
俄国在北美亦有土地,即今阿拉斯加,但年将其以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疯狂扩地之美国。
3.南部(中亚地区)
年,《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又失去了西北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大规模向中亚扩张,年,侵占整个中亚地区,并企图通过支持浩罕汗国的阿古柏染指新疆,且出兵攻占伊犁,最后在左宗棠强大军事压力、曾纪泽坚决交涉的情况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但还是割走了中国在新疆的不少领土。
下图(图6)——沙俄19世纪的扩张
历经4个多世纪的扩张,全盛时期的沙皇俄国领土面积高达万平方公里,人类历史上仅次于大英帝国和蒙古帝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