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益?”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公益距离我很远,甚至因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新闻,对公益始终抱有不确定的猜测和臆想。
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年的深秋时节,受妇女发展基金会的邀请,我有幸跟随母亲健康快车来到贵州,见证并参与了为期四天的爱心巡诊周活动。出行前,作为从没有机会真正站在公益前线的普通人,我从没有细想过这一段漫漫公益路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于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或许,彼时的我已经被自己的刻板印象固定在了某一处。先入为主的判断让我觉得,这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浅尝辄止的“施与受”?
时逢贵州的雨季,山路蜿蜒,雾色浓重,我们迎着曲折狭窄的车道盘旋而上。
然而,公里的黔行路,自毕节市出发又回到毕节市的动线,完美的合成了一个起点即终点的圆,我内心涌动的情感,就像滚滚车轮后卷起的尘嚣,凌乱而真实。
这趟难得的旅途,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并让我重新认识到公益的真意。
1
我们对山区妇儿的健康情况了解多少?
“医生,你帮我看看,我的孩子个子矮是不是遗传?”巡诊期间,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来到王芳主任面前,忧心忡忡地问道。
作为医院儿科临床经验的王主任,总会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
“这孩子多大了?”
“一岁零七个月”
经过问诊,众人才知道,这个瘦瘦小小、看似不足周岁的孩子,身高只有73厘米。根据卫生部《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评估,一岁孩子的身高平均值应该是76厘米,而这个孩子,已经一岁七个月了。
似是感受到母亲的不安,孩子开始哭闹,头顶的一小块皮肤随着哭声一开一合,身旁家中有娃的媒体朋友向我科普,那是囟门,本该在婴儿一岁半时完全闭合。
王芳主任为孩子的发育迟缓担心不已
王主任询问是否带孩子做过微量元素检测?这位妈妈信誓旦旦地说“做过的,都不缺”。经过不断沟通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测过”,是孩子六个月大时做的检查。听到这儿王主任苦涩地摇了摇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边没有准确的数据,王主任只能靠经验判断——孩子可能是断奶过早,导致了饮食结构失衡,于是她开出食谱,要求这位母亲每天至少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牛奶和鸡蛋摄入,并一再叮嘱医院检查,至少这个身高数据肯定说明孩子发育迟缓的。
事后,我曾问王主任,那个母亲会按照您的嘱托,给孩子追加营养膳食吗?王主任不确定地说,她也不知道。因为这里的人们养育孩子有一套已经成熟的固定习惯和方式,她可以给出科学育儿的建议,却没有信心会改变本地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依赖。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专家们在几场义诊中发现本地的孩子普遍偏矮偏瘦。抛除地域特点的原因,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等健康理念上的“贫瘠”才是她们作为公益行的医生,最想治愈的。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背后却潜藏着健康隐患。疾病与饮食、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受限于医疗水平、经济水平与知识水平,许多人无法意识到身边的健康隐患,对于疾病更是抱有“小病就抗,大病靠拖”的观念,往往延误了最佳诊疗时机。
由于喜好进食酸汤鱼等含盐量过高的菜肴,导致当地老人们普遍血压远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病症状。于是“少吃盐”成为这次义诊中专家们的口头语,专家们还时不时亲身给乡亲们示范舒缓症状的锻炼方法。
慢病专家郑教授与村民交互的双手
专家们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改变这片土地上的健康理念,任重而道远。这困境,并非一个人或一次问诊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等待,等待时间把智慧沉淀下去,等待新的一代人成熟起来。然而,即使清醒认知到这一点,专家们却仍在紧凑的时间里握着老人们的双手,反复叮嘱,久久不肯撒开。
唯有消灭知识盲区,才能建立长久的健康理念。意识脱贫与经济脱贫同样重要,刻不容缓。
一次义诊筛查,也许能改变一家人的日常习惯。母亲健康快车的爱心巡诊周活动,就是为了把这样的健康理念送到人们的身边,不惧风雨。
2
她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