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您是否有过以下困扰:
1.血小板计数低的患者,为什么在输注了一个治疗量血小板后发生血栓?
2.出血患者在输注一些成分血后仅暂时停止出血,为何突然出血更明显?
3.为什么用低分子肝素替代肝素后患者仍有出血?
4.服用抗血小板药的患者进行手术时出血,是否是药物的原因?
5.PCI术后的患者,按照指南给药,为什么有的还在继续血栓?有的却明显出血?一年以后停药是否安全?
6.患者是否DIC?是哪个阶段?
7.患者是否阿司匹林抵抗?
如果您遇到过这些情况,血栓弹力图,其三种检测方式适用广泛,刚好可以帮您一把!
血栓弹力图简介
血栓弹力图实验是一种通过采集全血样本测定凝血功能的新技术,与传统凝血检测相比,它在体外加入高岭土启动凝血机制,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溶解进行全程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凝血因素,出具的检测结果受国际医疗机构认可,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血栓弹力图功能
目前主要用于肝移植手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检测,在急诊严重创伤、宫外孕破裂出血或产后大量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可能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分别为:普通杯检测、肝素酶杯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杯检测三种检测方式。
一、普通杯——凝血全貌:判断低凝、高凝及纤溶亢进状态;判断促凝和抗凝等药物的疗效;评估血栓发生几率,预防血栓发生。
二、肝素酶杯——肝素残留:判断各类肝素效果,是否存在肝素抵抗或过量,判断鱼精蛋白中和效果。三、血小板杯——监测药物疗效:抗血小板类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昔单抗、替罗非班)药物及剂量提供依据。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神经内科、心内科:支架前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药效评估;溶栓治疗效果评估;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药效评估、调整,二次血栓风险评估。
骨科、普通外科等外科:术前评估术中出血、栓塞风险;术后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评估;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的病人,评估药物效果,指导更合理的抗凝药物使用。
妇产科: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判断;评估孕妇术中是否会出现大出血;判断羊水栓塞对患者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高龄产妇等高危风险的孕妇产检,预警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
ICU:重症病人整体凝血状态评估,纤溶亢进准确判断,DIC分期;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使用肝素、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药物药效评估。
急诊科:对创伤出血患者凝血情况可进行快速判断;对于急症患者快速了解患者凝血情况;对于急性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时监测凝血的变化等
内科用血科室: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和药品,节约血液资源。
目前输血科已长期开展普通杯和血小板杯检测,近期我们正式上新----“肝素酶杯”,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下肝素酶杯检测的结果与意义。
肝素酶杯的预期用途
与血栓弹力图仪配合使用,用于体外检测人全血的血凝时间(R)指标,用于评价肝素治疗前后全血的凝血功能。普通杯和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之差与血液中残留肝素的量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于辅助评估各类肝素的使用是否过量以及是否存在肝素抵抗,判断出血原因。
检验结果的解释及临床意义
普通杯血凝时间(R1),肝素酶杯血凝时间(R2):
1、普通杯R1时间10min,且与肝素酶杯R2差值2min,提示患者体内有肝素残留/反跳,可采用鱼精蛋白中和。
2、R1-R2无显著差异,且Rmin,提示患者体内凝血因子功能不足,可补充凝血因子(FFP)。
具体应用如下:
①检测术中肝素化情况,判断其效果和代谢情况,如心内外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
②需要长期服用肝素类药物患者,可诊疗前帮助排除肝素残留造成的出血。如孕产妇。
③帮助确定出血原因,排除肝素过量造成的出血。
④透析、体外循环等肝素化治疗过程中,协助检测肝素用量,判断其效果和代谢情况。
输血科血栓弹力图应用的不断上新,必将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临床科室对于疾病诊疗、预后以及药效检测等方面的需要,使疾病的诊断更及时,用药更合理,为患者排忧解难,为健康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