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不通身体就会有症状,症状背后就是疾病

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的经络组成的,如果经络不通的话,那么身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差的哦。那么经络不通怎么办呢?经络不通的表现有哪些呢?如果知道自己的经络是否畅通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文吧。

中医总说,经络不通,疾病找上身,其实这也是有根据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经络养生的知识吧。

对号入座,你哪里堵了?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手太阴肺经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动则气短、面色皮肤无光灰暗、毛孔粗大。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症状:下牙疼、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疼、慢性咽喉炎。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

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从头走足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症状:胃疼、喉咙痛、膝关节痛、消化不良、身体消瘦、倦怠、怕热、唇干舌燥、便秘。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从足走腹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足太阴脾经的症状:脘腹胀满、吸收不良、疲劳无力、头脑不清、湿重、脚肿、眼袋大、虚肥、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本经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从胸走手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手少阴心经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忧郁易怒、口干口臭、口腔溃疡、唇舌苍白、气急易怒、容易有压力。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原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从手走头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手太阳小肠经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肩周痛、虚胖、心意闷、吸收不良、皮肤粗糙、面部斑点、腹寒、手脚怕冷。

●本经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从头走足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症状:恶风怕寒、颈肩腰背关节痛、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从足走腹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少阴肾经症状:精力不足、手足怕冷、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口干舌燥、咽喉炎、腰膝酸软、足跟疼、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肾结石。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原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从胸走手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手厥阴心包经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神经、衰弱、心烦、胸心闷、口干。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原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从手走头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症状:头痛、肩痛、全身卷疼、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冷、内分泌失调、容易皮肤过敏、面部长斑。

●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从头走足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少阳胆经症状:口苦口干、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痰湿结节积聚、脂肪瘤。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

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从足走腹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厥阴肝经症状:情志忧郁胸肋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视力模糊前列腺肥大积聚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浓黄。

●本经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原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huag.com/gwyzz/8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