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网友爆料,医院,几个本地口音医院和医生,原因是埋怨“住院要做检查”,“病还没有医就花掉许多检查费”,“检查费比药费还要高”等等。据反应,实际上他们骂的那些检查已经是最基本的常规检查了。
消息发出后,跟帖医院一个类似事件:
前几天下午快下班时来了个宫外孕,说要做微创手术,值班医生给他说了大概花多少钱后,她说太贵了暂时不做,医院医院最便宜再决定。有网友留言慨叹,没死在路上,不知道是她幸运还是医生幸运。
这两件事情,都集中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久治不愈的医患信任危机。
有学者调查在个国家中,中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全世界倒数第四。中国患者是最不配合医生治疗的。
有一位全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曾经就医患信任危机对媒体吐槽过。他举例说,在中国根本就没有顽固性高血压,所谓的顽固性高血压都是病人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不遵医嘱造成的。医生百般煞费苦心,病人却丝毫不领情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而现实中,对医患关系,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判断。
相比于当今,我觉得反倒是古代社会简单得很多。
清代有一个医案故事,也是说孕产妇的,看后令人无限感慨。
说是名医叶天士正在家里跟朋友下棋,一位难产的孕妇在丈夫的陪伴下来求医。仔细查看之后,叶天士故作刁难,把棋子撒在地上,不管孕妇和丈夫怎么恳求,让人家大着肚子弯腰捡棋子。十几个棋子未捡完,孕妇就出了状态,叶天士顺势接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其实,那位孕妇只是胎位不正,靠着捡棋子一蹲一起矫正了胎位,这在古代被传为了神医佳话。
试想,如果医院的产科主任,估计没一个病人家属,会允许叶主任如此“胡来”吧?
又或许会有很多媒体,为了吸睛打出“医生冷漠强令孕妇捡棋子,直至孕妇胎儿落地”的标题,来发酵催化医患矛盾纠纷。
虽然现在和那时的医学认识有所不同,无法准确对比,但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之所以古今医患关系如此不同,不仅仅是医疗体制的变化,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发生的变化所致。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就像宁方刚医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可以透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人之五伦来有效运作,彼此揖让进退、各有所据。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要接触陌生人,产生群己关系,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伦关系,还需要靠平等条件下互动相处群己相爱的“第六伦”来维持。社会当前遇到的很多群体矛盾,其实就是身处“五伦”之外、“第六伦”却付诸阙如的社会转型状态所带来的阵痛。
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是商品的丰富、契约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大为增长。而人际关系的调整,远比机制的转型难得多。商品的标准可以相对客观恒定,人的个体感受却千差万别。
因此,在医疗这样更多以个体感受为参照的领域,群己相爱的“第六伦”的设定会特别复杂和艰难,转型的阵痛也会更加激烈。
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这个时代的感情,就这样干巴巴地存在于各种社会契约中间。
但是,很多社会学家却都相信,不管社会契约多么发达,未来能够帮助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和组合的,依然是那种温润的魅力。尤其是医患之间,更需要多一点感情、少一点距离;多几分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彼此变得真诚亲爱和温暖,莫让医患之间的心灵相隔,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END-来源:江淮医学作者叶正松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